掌握相关资讯

在这里看看发生的新鲜事

NEWS

新能源非电利用,助力绿氢产业链大发展

返回

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学习时报》发表题为《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指明方向。文章明确提出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并特别强调要“重点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

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为甲醇能源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连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桥梁,甲醇正站在能源变革的风口。


政策解读:新能源发展迎来三大转变

王宏志局长的文章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正位于破解外部约束、稳固内生动力、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阶段,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推动行业发展实现质量效益的跃升,具体表现为“三个坚持”、“三个转变”

转变一:从单一电力消纳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电与非电并重,推动新能源从单一电力消纳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达到“十三五”末3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 的新增电力装机。

随着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增长,电力系统调节和消纳压力也同步上升。2025年1—7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3.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7%,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面对这一矛盾,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既是缓解电网消纳压力、破解新能源电力消纳瓶颈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内在要求。

转变二:从“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转变

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多元融合,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单兵作战”向集成应用转变。

文章特别指出,要注重多能融合,以绿电制氢氨醇为代表的多能转换技术正加速探索与示范应用,气电掺氢、煤电掺氨,以及化工、交通、冶金等领域绿色燃料替代空间广阔。

这一转变为甲醇能源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将风光电制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既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储存运输,又能实现碳循环利用,正是能源集成应用的典范。

转变三:从“资源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在发展动能上,坚持市场驱动,推动新能源发展从“资源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随着我国新能源发展迈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行业发展需加快从资源导向到效益导向的转变,成本控制、经营效率、竞价策略、收益挖掘等软硬实力成为电站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这一转变凸显了甲醇能源的经济性优势。相较于其他新能源路径,甲醇凭借其基础设施改造成本低、储运方便等特性,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甲醇:非电利用的理想路径

王宏志局长在文章中明确提出,要 “以非电利用为突破,拓宽新能源利用途径” ,并专门强调要 “重点向绿色甲醇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一政策导向为绿色甲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所谓绿色甲醇,是指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制取绿氢,再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零碳甲醇。这种“液态阳光”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消纳二氧化碳的过程,其使用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被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净零碳排放。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阐释道:“甲醇是氢能的高效液态载体,1立方米甲醇蕴含的氢量高达148.3公斤,是同等体积液态氢的1.4倍。” 

产业机遇:甲醇能源基础设施迎来黄金期

甲醇加注站建设加速布局

近年来,吉利联合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对现有加油(气)站增加甲醇加注功能,实现加醇网络的快速布局。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900座甲醇加注站点计划2027年底建设超过4000座

加油站转型迎来历史机遇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2022年,我国终端燃油消费总量达峰并开始逐年降低,2025年上半年终端汽柴油消费总量同比降低近8%,且连续下滑趋势明显,全社会超12万座加油站亟需转型。

为加速这一转型,9月18日,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远程旗下远醇醇氢能源联合国内加注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启动了《加油站改建甲醇加注站技术规范》 的编制工作,明确油站改醇站的技术路径、统一安全标准、打通产业堵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加速甲醇燃料普及应用。

区域实践:甲醇经济示范区成效显著

晋中是山西乃至全国较早从事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应用的试点城市之一,坐拥制备甲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深耕甲醇经济40年

近年来,晋中市围绕推广运用甲醇汽车,与吉利集团合作布局建设生产基地,形成以吉利晋中基地为 “链主” 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2022年6月22日全球首款醇电混动轿车下线交付使用以来,已累计生产推广甲醇汽车5900余辆

在加注设施建设方面,晋中按照 “撬装+改装+新建” 思路,一体推进甲醇加注站建设,目前现有甲醇加注站58座,并根据运输线路需求,打通了从昔阳、和顺联通京津冀的晋煤外运大通道。

转自微信公众号:晋鼎醇氢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