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绿色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踪技术破解生物船燃造假困局》

在航运业脱碳减排的大潮中,生物燃油(biofuel)正在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航运替代燃料。
目前,主流的生物燃油主要由脂肪酸甲酯(FAME)和加氢植物油(HVO)等液体制成。然而,现行的可持续认证体系(如ISCC和RSB)虽能验证减排合规性,但缺乏物理层面的现场验证,难以避免供应链中的掺杂与“双重计算”等欺诈风险。近期一些高调欺诈案件亦凸显了这一漏洞。
近日,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海事脱碳中心(GCMD)将研究重点之一放在了生物燃油示踪剂方面,力求提供可量化、可追踪的实地验证方法,为航运业构建可信赖的绿色燃料保障框架。
就在8月26日,GCMD发布了一份报告,披露了全球首个针对海运生物燃料供应链开展的示踪剂技术实地验证结果。
此次试验在新加坡、鹿特丹等主要加注中心进行,结果显示示踪剂能够在不干扰现有操作和不影响燃料品质的情况下嵌入航运生物燃料供应链。
三类示踪剂全面测试
GCMD在六个真实商业场景下的试验中,共对三种示踪剂候选方案进行了验证,分别为合成DNA(示踪剂A)、元素基类金属(示踪剂B)以及非荧光有机物(示踪剂C)。试验涵盖了燃料从上游添加、储存到船舶加注和使用的全过程。
结果显示:
示踪剂A在部分采样点可被检测,但在船舶端检测不稳定,甚至出现失效情况;
示踪剂B耐受性最强,但在低浓度条件下出现30%至40%的偏差,影响定量准确性;
示踪剂C在所有采样点均稳定检测,且在低于5ppm的投放浓度下,检测值与预期值差距不足5%,兼具成本竞争力与检测便捷性,被认为是最具实用性的方案。
显著的减排效果与航业意义
据介绍,在六次试验中,共完成10,400吨生物燃料混合物的加注,与传统燃料相比,实现了平均24%的温室气体减排。基于试验数据,GCMD还开发了一个可操作的对比性基准框架,帮助行业评估示踪剂在成本、可检测性和操作可行性方面的应用前景。
GCMD首席执行官Lynn Loo表示:“此次试点验证了物理示踪剂在保障海运生物燃料供应链完整性方面的可行性。这得益于燃料供应商、终端用户、检验机构和技术方的紧密合作。通过基于数据的验证,我们希望为生物燃料的广泛应用建立信心。”
转自:信德海事 绿色航运